主页 > 新闻 >
中秋节变“洋节”风波 不妨用更宏阔的文明观来审视
2022-08-15 09:59 | 来源:未知
即便通俗读物的说法有失偏颇,但面对一些不熟悉的学术观点,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和取舍,这也很值得琢磨。
一名作者在《古代人的日常生活》一书中表示,中秋节是“洋节”,起源于韩国,近日引发众多网友不满。8月12日,该作者在网络上发文致歉,表示自己表述过于武断、片面,用词也不严谨,特别是“洋节”一词,只追求热点词汇,却造成了歧义。已和出版社沟通,第一时间在本书的电子版本中将该文删除,纸质书也会在一个月内进行全书审查删改。
其实,科学的态度还是应该追根溯源。虽然作者用词不太严谨,但在开具参考文献上还是到位的。比如他列出了一篇2003年的论文《中秋节源自新罗考》。这篇论文把中秋节的起源定义得较为多元,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仲秋拜月风俗,文人雅士的赏月雅兴,以及唐朝时新罗人在八月十五这天民间庆祝活动的影响。多个共同元素,促成了一个节日层面的中秋节诞生。学术自会有创见和一家之言。只不过通俗读物在提炼结论时过于简单直接,以致产生了误会。
抛开中秋节不论,至少中华文明的一个面向是无法否认的——博大、厚重、包容万有。中华文明犹如一个万川汇海的渊薮,在西去东来、南来北往的交流互鉴中成了今天的形态。
中华文明的一大段精彩故事,恰恰来自于此。胡椒来自西域,辣椒来自美洲,却成就了中华料理;三藏法师取经,鉴真和尚东渡,却分别在中日两国留下了大雁塔和唐招提寺;源于梵语的大千世界、痴心妄想成了中文的成语等等。这其实是一个更宏阔的文明观,是对中华文明成型路径更完整的认知。
所以,这样一个文明观显然也关系到对待中秋节起源的基本态度。即便通俗读物的说法有失偏颇,但面对一些不熟悉的学术观点,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和取舍,这也很值得琢磨。如果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文明观,相信人们也会更有自信和底气去看到历史上的民族互动。中华文明的元气、魅力与生机,其实就来自于她近乎吐纳一切的包容力和创造力。这起舆论风波,如果能留下一些知识和认知层面的启示,那么也不失为一种幸运。
编辑:小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