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新闻 >
“强迫症不是网络调侃 是我痛苦挣扎的十年”
2022-09-27 09:10 | 来源:未知
“强迫症不是网络调侃 是我痛苦挣扎的十年”
出门后无论检查多少遍,还是觉得自己没锁好房门,甚至坐在课堂上,也压抑不住回家检查门锁的冲动……
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程杰
“分分钟逼死强迫症”“十张图测试你是几级强迫症”……在各社交平台,你可能不止一次刷到过与“强迫症”相关的内容。在这些图片里,要么有一个挂歪了的相框,要么放着一排没有对齐的物品,要么是一个提示有99条未读信息的微信图标。很多人看到后,便产生一种想把它们摆正、对齐、点开的冲动,于是,会半开玩笑地说“我得了强迫症”。
社交媒体上的这类调侃,让不少人误以为强迫症就是极度追求整洁、完美主义、一点小怪癖,或者某些无伤大雅的生活习惯。这种误读远远低估了强迫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危害性,也给患者带来了误解和冒犯。
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,强迫症已成为15~44岁中青年人群中,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。而它,可能也是被大众误解最深的精神疾病。
案例
25岁男子有10年病史,从未获得理解
“在社交媒体,强迫症被当成一个玩笑、一种调侃。而对于我来说,意味着10年的痛苦挣扎,意味着学业受挫、长久的孤独和羞耻。”今年25岁的小张,有着超过10年的强迫症病史。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,他的症状已大为改善,但每当在社交媒体刷到“分分钟逼死强迫症”这类内容,过往的痛苦便会被唤醒。
大约10年前,读初中的小张在一次课间和同学发生争吵,从那以后,他总是控制不住地一遍又一遍回忆、思考同学骂他的话。他的脑子里还经常冒出一些要骂人、攻击人的想法,明知道不会行动,但是仍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而陷入痛苦。同时,他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习惯,比如和人说话前,要摸耳朵、摸头发,而且每回都要摸三次才行;出门后无论检查多少遍,还是觉得自己没锁好房门,甚至坐在课堂上,压抑不住回家检查门锁的冲动。
小张的行为不仅被同学嘲笑,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,换来的只有责骂。近年,他的症状逐渐加重,导致在学校常常挂科,大学毕业后3年一直待业。他还一直感觉喉咙里有异物残留,因为3年前吃火锅时不小心吃下未煮熟的菜叶,他怀疑菜叶一直停留在咽喉部,感到不适,多次到医院要求医生通过手术将异物取出。
今年年初,在耳鼻咽喉科医生的建议下,小张来到湖南省脑科医院(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)就诊。医生对他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,确诊为强迫性障碍,即常说的强迫症。经过一个多月住院治疗,小张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,如今已经能正常生活作息,咽部异物感逐渐消失。出院后,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,社会功能逐渐恢复,目前在工厂就职。
“如今社交媒体让‘强迫症’的名字普及,但真正的患者反而产生了不被理解的孤独感。”小张说,自己不敢在生活中提及有这个疾病,主要不是因为害怕被歧视,而是害怕对方付之一笑,“强迫症啊,我也有,看到未读消息的小红点可难受了”。于是,对话只能停留在这里,留在空气中的是无法被打破的距离感,以及在二次伤害后无法言说的痛苦。
危害
强迫及相关障碍可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
湖南省脑科医院(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)临床心理科主任、主任医师程明表示,之所以很多人对强迫症存在误解,是因为正常人也可能出现一些强迫行为,比如保持秩序,检查门锁、车锁等。如果表现轻、时间短、不觉得痛苦、不影响生活,就不是强迫症。
强迫症患者的症状频繁、强烈,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,使得他们逐渐无法胜任学习和工作,越来越回避外出活动和人际交往,最后他们可能慢慢变成一座孤岛。强迫症患者和一般的强迫行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:内心是否感到痛苦。
从医学上说,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心理障碍。
临床上表现为强迫思维的,如担心自己染上某种疾病;担心自己的事没有做好,有的患者会反复回忆经历的事件、说过的话,一旦在回忆过程中被打断就要重新开始;有的患者反复纠结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停止,如“为什么会有人类的存在”等。
强迫行为是指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,通常继发于强迫思维,目的是缓解由强迫思维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。常见的强迫行为有反复洗手,整理房间,排序,检查门窗是否锁好,看到台阶、电线杆反复计数等。“我接诊过有一名患者,甚至要求自己每天呼出的气体是一个正方体。”程明说。
让强迫症患者更痛苦的是“反强迫”。他们出于“别人看我很正常”的想法,会尽量在社交场合避免或稍控制强迫行为,一旦独处,其重复思维、行为则完全不能抑制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强迫症患者因难以控制的思维、行为而不能坚持工作、生活,会有强烈的病耻感和无能感,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抑郁情绪。事实上,强迫症与抑郁症的共病率为60%~70%。强迫症患者的自杀行为,往往是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的共同结果。
提醒
家长应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掌控感
“强迫症发病多始发于童年或成年早期。”程明表示,目前,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不明确,导致强迫症的原因有许多,生理、心理、遗传、环境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因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强迫症的形成与小时候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。
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通常具有高焦虑、高标准、高控制等特质,这“三高”特征相当大程度地增强了儿童对强迫症的心理易感性。这样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容忍度低,造成孩子很怀疑自己的能力可以应对挑战和挫折,很怕犯错。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事件,如父母离异、受严厉批评、人际关系紧张等,可成为发病诱因。因此,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稳定、和谐、愉悦的成长环境,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世界范围内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.8%~3.0%。国内报告的终生患病率为0.26%~0.32%。相比于抑郁症和焦虑症,强迫症的患病率不算高。但强迫症的问题在于发病隐匿,初期不易被察觉,也有一些患者处于各种考虑未能尽早接受专业治疗。一些表现为怕脏、反复洗手的患者,常在病情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时才走进医院,发病时间和治疗时间可能相隔10年之久,无形中给治疗增加了难度。
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强迫症的相关表现,建议尽早到专业医院咨询。目前,专科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。治疗的同时,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,家长应增加孩子自主完成任务的机会,让孩子自己做决定,自己承担后果,增强其自我掌控感。
不过,强迫症的治疗过程一般比较漫长,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信任及配合,大部分患者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,病情都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。仍有少部分患者残存某些强迫症状,对于这类患者来说,学会和症状共处,积极生活,也是治疗强迫症的良药之一。
编辑:小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