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新闻 >

像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——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卓嘎、央宗

2022-07-14 09:28 | 来源:未知

 【道德模范光明礼赞】

 
  在祖国西南边陲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,玉麦乡是一个不起眼的边境乡镇,甚至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它。
 
  自20世纪60年代,父亲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、央宗,在全乡仅剩一家三人的情况下,不畏艰难,秉持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的坚定信念,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抵边放牧、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,并将国旗插遍走过的每一条巡边路,谱写了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。
 
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,经媒体报道,玉麦“三人乡”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。2017年10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、央宗姐妹的回信中表示,希望她们“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,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,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、幸福家园的建设者”。这正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卓嘎、央宗姐妹一家几十年的心愿和追求。
 
  “守护好家园,就是守护了国土”
 
  眼下的玉麦,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,山谷里云遮雾罩、鸟语花香,又进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。
 
  曾经,从玉麦乡去往县城,途中要翻越3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大山,一到冬季,风雪阻隔,玉麦就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。
 
  如今,从隆子县、加查县、朗县有三条公路直通玉麦,如张开的臂膀将玉麦紧紧揽入祖国的怀中。
 
  记者由相邻的加查县驱车翻山越岭,盘山路不知拐了几道弯,历时4个多小时,终于来到世外桃源般的边境小镇玉麦。
 
  俯瞰整个小镇,道路干净整洁,新建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,几处工地正在紧张地施工,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。山脚下,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八个红色的大字,表达了全乡人民心向祖国的强烈心声。
 
  刚从南山牧场挤完牛奶回来的卓嘎,正在为家人准备晚餐。砧板上有新鲜牛肉、鸡蛋,翠绿的青椒和上海青,还有自家菜园采摘的茄子、西红柿,菜谱简单却也丰富。“现在这日子,要搁过去真不敢想象。那时,我们甚至连糌粑也不够吃!”
 
  受印度洋的季风影响,玉麦雨水充沛,但过于潮湿的气候也使这片土地长不出一棵庄稼。“家里吃的粮食要赶着牲畜翻山去运,最快也要一整天。”从玉麦出去,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。冬季来临,这条玉麦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,就会被积雪全部覆盖。
 
  那些年,卓嘎姐妹俩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,巡边、放牧、挤奶、做酥油和奶渣,一直忙到很晚。到了夏季,为了照顾牲畜,姐妹俩常常在放牧点一待就是一整季。这样的生活,数十年如一日。
 
  “为什么不搬出玉麦,到更好的地方生活?”面对这个被无数次问及的问题,卓嘎笑呵呵地说,十几岁时她也问过同样的问题,是父亲给了她答案。
 
  历史上,玉麦人口最多时有20多户300多口人。随着西藏和平解放,实行民主改革,高原各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大多数人不堪忍受玉麦的闭塞和生活的艰苦,陆续迁出,去更好的地方生活。
 
  1960年玉麦乡成立,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首任乡长。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,在这个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的偏僻山乡,只有卓嘎、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居住,被外界称为“三人乡”。
 
  面对卓嘎的疑虑,父亲桑杰曲巴说:“如果我们也搬走了,这片祖国的土地上就再没有人守护了!”卓嘎和央宗姐妹心中第一次有了“家”和“国”的概念。父亲的一句话,成了父女三人数十年如一日放牧巡边、守家护国的坚定理由。
 
  后来,卓嘎成了副乡长,妹妹央宗是唯一的乡民。人虽然少,但父亲桑杰曲巴每次到县城开会,回到家后总是第一时间向姐妹俩传达会议精神,并告诉她们玉麦虽偏远,但政府从未将他们忘记。除了放牧,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国旗。为了让姐妹俩增强祖国观念,桑杰曲巴坚持每天升旗,并为此亲手缝制了4面五星红旗。
 
 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他们日夜守护着祖国边疆,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。直到今天,每当看到国旗升起,央宗耳旁总回响起父亲坚定有力的一句话:“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国的国土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。”
 
  兴边富民,玉麦迎来发展的春天
 
  1988年,卓嘎从父亲肩上接过玉麦乡乡长的职务,一干就是20多年。这期间,玉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996年,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,隆子县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,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“三人乡”。这一年,玉麦乡成立了乡党支部。
 
  山里的杜鹃花谢了又开,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。卓嘎、央宗姐妹一家的守边坚持,终于迎来了玉麦发展的春天。
 
  2001年9月,老阿爸最大的心愿实现了——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。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,老阿爸给这个“铁牦牛”献上了哈达。这一年,桑杰曲巴坐着“铁牦牛”去了魂牵梦绕的拉萨。也是在这一年,他怀着对玉麦的热望离开了人世。
 
  路通了,玉麦人有了越来越多走出大山和增收致富的机会,家家户户还通上了网络,乡民办起了家庭旅馆和小商店,用电接入了国家电网,玉麦人彻底告别了蜡烛和油灯照明,文化娱乐活动变得丰富多彩。
 
  “这一切源于党兴边富民的好政策。”卓嘎说,党的十八大以来,玉麦乡发生了可喜变化,到2016年全乡人口已增至9户32人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,卓嘎和妹妹央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汇报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,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、报答党恩的决心。
 
  “总书记回信后,玉麦乡又有了新的变化!”卓嘎说,作为西藏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样本,乡里修通了标准更高的公路,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,旅游业迅速发展,竹编、鸡血藤手镯等当地手工艺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……如今的玉麦,户户高挂五星红旗,人人都是国家的坐标。从1户3人到如今的67户234人,2021年,玉麦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多元。
 
  “玉麦乡的发展变化,是党和政府关怀的结果,是祖国繁荣富强的缩影。”卓嘎说。几十年的守边护国,使卓嘎、央宗姐妹深刻地认识到,有国才能有家,没有国境的安宁,就没有万家的平安,更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。“我们一定牢记嘱托,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,守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。”
 
  沿着父辈的足迹,守好祖国边陲一草一木
 
  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还记得,自己很小的时候,外公桑杰曲巴就希望他长大后参军保家卫国。每次到县里,外公给他带回的礼物永远是一把玩具枪,每次巡逻还都要带着年幼的他一起去。
 
  “每次巡逻都很苦,但不论用什么办法,外公总要拉上我。”索朗顿珠说,在外公的带领下,这条巡边路他走过无数遍,什么路段遍布荆棘,哪段路容易发生泥石流,在哪里悬挂有国旗和刻画标记,他都熟稔于心。
 
  2018年,大学毕业后,索朗顿珠本来有机会不用再回到大山。但当他想到外公和母亲牵手带他走过的那一条条巡边路,他还是下定决心毅然回到了玉麦。
 
  同样可喜的是,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从内地院校毕业后,也返乡成了一名乡村专干。
 
  受卓嘎、央宗一家事迹的感召,周边乡镇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迁往玉麦,加入放牧巡边的行列。
 
  今年61岁的卓嘎和59岁的央宗,近年来视力开始模糊,腿脚也不太灵便,再也走不动巡边路了。但姐妹俩为了让后来人牢记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,继续发挥余热,结合自己一家人爱国守边的经历,先后开展宣讲活动50多次。
 
  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告诉记者,目前乡上已建起了桑杰曲巴纪念馆,全乡干部群众以卓嘎、央宗一家为榜样,持续开展了“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”的活动,爱国守边的“玉麦精神”成了全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 
  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,这句话扎根在每一个玉麦儿女的心中,也道出了玉麦人对家乡的热爱、对祖国的忠诚。一代代玉麦人,从守边固边到兴边,他们不仅守好了边疆,还蹚出了新路子,兴起了新产业。年轻的玉麦人传承了前辈的精神,也扛起了建设边疆的担子,做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建设者。
 
  ■ 短评
 
  一首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
 
  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玉麦乡,卓嘎、央宗一家,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中,牢记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,数十年如一日,不畏艰难放牧守边,如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。他们用青春、热血,守护祖国家园一方平安,谱写了一曲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。
 
  他们是神圣国土守护者、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优秀代表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、央宗姐妹的重要回信中指出的,“在海拔3600多米、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,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,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,这种精神令人钦佩。”
 
  平凡的岁月,凝结出不平凡的精神。以卓嘎、央宗一家爱国守边事迹凝结成的“玉麦精神”,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。他们扎根雪域边陲为国守边的感人事迹,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,有力弘扬了爱国奉献精神,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在他们身上,集中体现了艰苦奋斗、勇于担当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。
 
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见贤思齐,是对榜样最有力的回应。我们看到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被卓嘎、央宗一家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的坚守所鼓舞,继承和发扬爱国戍边光荣传统,愿意像坚韧、顽强的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,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、幸福家园的建设者,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爱国守边的青春之歌。

编辑:小编